1893年12月26日,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上屋场一座普通农舍。韶山的山水文脉,赋予了少年毛泽东博大的胸怀、睿智的秉性、超凡的胆略,也让他与劳苦大众结下不解之缘。
在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中,韶山是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第一块“实验田”。在这里,他组建农民协会、开展农民夜校,亲手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——中共韶山特别支部;他开展湖南农民运动考察,为探索“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”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毛泽东同志在韶山的革命实践,极大鼓舞了家乡人民的革命热情,韶山共有1700余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。
在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中,韶山也是他魂牵梦绕的“桑梓地”。1915年至1958年,毛泽东写给亲友的书信,经过考证的有95封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嘱托岸英、岸青回乡看望乡亲,欣然为韶山学校题写校名,坚持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亲友,强调“恋亲不为亲徇私,念旧不为旧谋利,济亲不为亲撑腰”。1959年6月,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,挥笔写下《七律·到韶山》。晚来乡思情更深,1966年,毛泽东同志最后一次回到韶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