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山是毛泽东主席的老家,也是他的出生地。韶山冲是毛主席长大的地方,半山腰上的这些瓦房就是毛家的老宅,这些房屋是1918年扩建成而成,解放后湘潭当地人民政府多次修葺。毛泽东家门上也挂起了一块门匾,而这块门匾却经历了四次历史变迁。
第一块门匾:华国锋定名叫“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”。
1949年,华国锋第一次来到韶山,参观毛主席的家后,他说:“这是毛主席的家,挂上一块门匾,让大家知道,也可以保护好房子。”在场的人员纷纷表示赞同,随后毛月秋便拿来笔墨请华国锋写个门匾。华国锋写下了“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”。但是,华国锋题写门匾之后,一直没有挂。据说是有人报告了毛泽东,毛泽东没同意。可是,以后前来韶山参观的人越来越多,不少人找不到毛泽东的家,于是,1951年2月,毛泽东上屋场的家挂上了第一块门匾,名称是华国锋定的“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”,字是由“韶山第一笔”、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书写的。
第二块门匾:革命元老徐特立改为“毛泽东故居”。
1955年5月29日,毛泽东当年在长沙求学时的老师徐特立来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。在徐老参观上屋场时毛月秋对徐特立提到,毛主席对门匾所书‘中国人民伟人的领袖毛主席的家’不满意。他认为伟大两字不是自己封的。所以建议换一个门匾。毛月秋希望徐特立帮助想一个更加恰当的名字。
徐特立想了想说:“叫‘毛泽东同志故居’如何。我们把毛主席尊为伟大的领袖,而他却很谦虚,认为不能这么叫,说自己是党内一同志。叫故居,古人说的就是旧居的意思,称‘毛泽东同志’,我们既尊重了主席本人的意见,‘毛泽东同志故居’就是说是毛主席老家的意思。”于是,不久,上屋场的门匾上“中国人民伟人的领袖毛主席的家”字就换成了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。
第三块门匾:刘少奇改名“毛泽东同志旧居”。
1961年4月,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来到了韶山,参观毛泽东的老家。他们参观完了,当地的同志要求刘少奇和大家一起照相。刘少奇高兴地答应了。照完相后刘少奇转过身一抬头,看到屋檐下挂着的门匾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。他看了看对王光美说:“这个匾额应该改一个字。叫故居不确切,因为毛主席还健在 ‘故’字可以改为‘旧’字,叫‘旧居’更好一些,更贴合人们的心理。”很快韶山管理部门遵照刘少奇的意见重新作了新匾,把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改为“毛泽东同志旧居”,还请大书法家郭沫若书写了匾名。
第四块门匾:邓小平题写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。
如今挂在毛泽东老家门上的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七个大字,是1983年4月2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亲笔题写的。
在毛泽东旧居工作的人员总觉得这“旧”字不好听,不如说“故居”好,于是对“故居”两字进行了一番研究和考证,他们发现“故”的本意思是原故,原因;其次是变、故事,最后一层意思才是故去,即死亡。而“故居”之谓只有一层意思,即“旧居”之意,如屈原《楚辞·远游》“春秋忽其不淹兮,奚久留此故居? ”故居没有“死”的意思。称“故居”不存在刘少奇说的这个问题。而且毛泽东那时已经去世,叫“故居”更无“死”的忌讳了。所以韶山方面请邓小平题字时,邓小平欣然题写了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几个字